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,一位女子用嗓音劈开秦腔艺术的千年冻土。她是窦凤琴——从陇东草台走向中国戏剧巅峰的“金嗓子”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秦腔)代表性传承人,甘肃省秦剧团一级演员,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。她以声带情、以腔塑魂,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,为西北大地最古老的声腔艺术开辟出一条破茧之路。
窦凤琴1959年生于甘肃庆阳的秦剧世家,自幼受父亲窦富民的艺术熏陶,10岁正式学艺。1972年考入宁县秦剧团后,她在每年300余场的露天演出中淬炼技艺,将陇东高原的苍茫气韵注入唱腔。1985年,她在全省青年演员大赛中以《斩秦英》中银屏公主的悲怆唱段震撼全场,被破格调入甘肃省秦剧团,完成了从草台班子到省级院团的跨越。
她的艺术巅峰之作《白花曲》将北魏胡太后的权谋与母性演绎得入木三分。1994年,该剧亮相第四届中国艺术节,凭借此剧,她斩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,成为西北秦腔界的标志性人物。其独创的“悲音慢板”唱法引发轰动——首次将民歌的婉转与流行乐的呼吸控制融入秦腔,创造出既高亢如裂帛又细腻如私语的新声腔。
窦凤琴的声腔革新堪称一场静默的革命。她突破传统旦角对假声的依赖,引入科学发声中的胸腔共鸣技术,拓宽音域的同时保留秦腔的苍劲底色。在《窦娥冤》中,“地也,不分好歹何为地”的控诉唱段借鉴美声气息控制法,赋予悲剧力量穿透时空的感染力;而在现代戏《思源》中,她大胆采用气声唱法,让秦腔首次发出都市节奏的呼吸声。她的创新始终扎根传统。在《梨花情》中保留苦音腔的苍凉基调,却以装饰音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;《麦积悲歌》糅入陇东道情,令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借声腔复活。乐评人盛赞:“她让秦腔从农耕文明的挽歌蜕变为流动的当代史诗。”
2018年,窦凤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秦腔)代表性传承人。这一身份不仅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认可,更是对她致力于秦腔传承工作的肯定。
在甘肃秦安暴雨如注的露天剧场,她与数千观众共同演绎了一场震撼的传承仪式——雨水冲刷戏台,台下无人退场,台上她将原本三小时的《铡美案》唱足五小时,汗水与雨水交织成秦腔人的精神图腾。
她推行“活态传承”,在西安演艺集团青年团开设“声腔解剖课”,用声学仪器解析传统唱法的科学原理;带弟子深入庆阳窑洞采风,从民间哭嫁歌中挖掘秦腔的原始基因。更倾尽三十余年积蓄筹建“陇东秦腔数字博物馆”,以VR技术保存老艺人的绝唱,为后世留下鲜活的文化档案。
窦凤琴的跨界探索让秦腔突破地域桎梏。为电影《红盾先锋》配唱时,她将流水板改编为电影主题曲;与交响乐团合作《大漠敦煌》,以花音二六板对话西方管弦乐。其弟子开发的“秦腔AI声纹库”,正试图用算法破解她嗓音中“刚烈与柔美并存”的密码。
面对“戏曲消亡论”,她以《梨花情》的现代改编作出回应——该剧抖音片段播放量破亿,00后弹幕刷屏:“秦腔的哭腔比摇滚更炸裂!”从陇东高原到数字云端,这位“金凤凰”证明:最古老的艺术,永远在寻找最新的表达方式。
窦凤琴的艺术人生,恰似她最爱的《火焰驹》唱词:“火驹踏破千山雪,一声长鸣万物苏。”当秦腔的火焰掠过数字时代的荒原,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非遗的存续,更是一个剧种在当代的创造性重生。她的声腔里,既有祖辈面对黄土的嘶吼,也有今人仰望星空的沉吟——这是属于西北的文化史诗,更是中华戏曲涅槃的凤凰之火。